http://gjzbw99.com 2021-03-11 11:03 來源:財訊網
作為國家推進新基建的戰略舉措之一,工業互聯網的熱度不斷升高。在工業互聯網熱潮中,既活躍著西門子、PTC、GE等國際廠商,也有以十五家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(“雙跨”)平臺為代表的眾多國內工業互聯網廠商。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千帆競速、百舸爭流的規模化擴張窗口期,各類型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如何尋求差異化競爭,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生態,無疑是時代賦予的重大命題。這其中,作為一家有著深厚底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,寄云科技日前完成了近億元C輪融資,得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核心技術研發股權投資,此前還獲得達晨、云啟、基石、華成、贊路、豐厚等知名投資機構的多輪投資。通過NeuSeer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基于數據的行業深度智能化應用雙輪驅動模式,寄云科技走出了一條屬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之路。那么,寄云科技如何在工業互聯網版圖中找到自身的定位?為什么寄云科技會持續獲得資本的青睞?收獲融資后,寄云科技又將如何拓展工業互聯網的技術前沿和應用疆界?帶著這些問題,e-works CEO黃培博士通過視頻連線,專訪了寄云科技CEO時培昕博士。
寄云科技CEO時培昕博士
探索價值驅動的工業互聯網生態
從2018年工業互聯網開啟發展“元年”后,業內關于工業互聯網的討論就不絕于耳。在概念普及走向行業深耕的3年時間內,國內市場涌現出一大批活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。工信部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已建成具有較強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個,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臺(套)。備受矚目的國家級“雙跨”工業互聯網平臺,也從2019年的10家大幅擴展到15家。
在時培昕博士看來,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是國內制造企業走向高端制造的必由之路。在成本壓力和激烈市場競爭下,只有通過工業互聯網應用推進數字化變革,通過數據智能實現可量化的生產和經營指標優化,才能為企業的品質和效率帶來躍遷。然而,時博士也指出在相關政策紅利的刺激下,進入工業互聯網市場的主體越來越多,技術水平層次不齊,難免出現魚目混珠。
“當前,工業互聯網已成為一個寓意豐富、覆蓋面廣的大概念,但企業需要明確,工業互聯網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,工業互聯網應用必須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。”時博士指出,不少客戶的需求并不清晰,甚至將工業互聯網建成了一個信息化“大雜燴”。而實際上,工業互聯網比較成熟的應用場景,都集中在生產制造過程優化、供應鏈管理、預測性維護等具有較高行業特質的場景中。
以離散制造業為例,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與多種信息系統集成。然而,針對不同行業、不同生產模式,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采集什么數據?連接什么業務系統?分析什么指標?怎么控制和決策?這些問題很難由一家或者兩家服務商解決。“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通過先進的物聯網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協作,結合行業知識的深度分析,尋找各種可量化的生產指標的優化空間并加以改進。。”時博士強調,工業互聯網應用是一項龐大而漫長的工程,需要多方協作才能構建功能強大的平臺化產品。
目前來看,國內許多工業互聯網平臺涉及的領域眾多,對外雖然宣稱開放,但在實際項目中彼此并不包容,需要大量的二次開發來實現集成。時博士認為,工業互聯網領域要想良性發展,必須建立一個合作共贏的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,這其中包括:
首先是底層自動化與控制系統廠商。這些廠商在PLC、DCS往APC發展的過程中,積累了底層自動控制的豐富經驗,能夠滿足企業對于控制實時性、穩定性的要求。
第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商。這些廠商關注的重點在于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可視化,需要實現在一個開放的平臺上,將原本分散到各個信息孤島的數據整合起來,幫助企業便捷、高效地開發以數據為核心的智能應用,平臺提供商(包括IaaS廠商)也提供云服務、大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等能力。
第三是工業APP應用提供商和集成服務商。這些廠商能夠結合各種應用場景的數據處理與應用開發能力,實現基于數據的一系列智能化應用。根據不同的業態,又分為通用性應用和面向行業或生產場景的專屬應用,囊括了各種應用軟件開發商和集成服務商。
時博士總結,推進工業互聯網生態建設需要以價值為導向、以數據為驅動,形成包括制造企業、平臺服務商、軟/硬件開發商、系統集成商和工業應用開發者在內的開放網狀生態,打破傳統封閉工業技術體系鏈式發展路徑,實現換道超車。
寄云科技的沉淀與釋放:平臺+數據智能應用的雙輪驅動
在龐大的工業互聯網生態中,找準自己的定位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時博士坦言,在2019年前,寄云科技并沒有形成標準化的產品銷售模式,業務主要以定制化項目為主導的模式,使整個團隊像極了張開五指的手,能力分散到四面八方。“雖然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,但持續以這種方式運營難以形成寄云科技的核心競爭力。”因此,在2019年下半年,寄云科技決定將張開的手握成拳,制定了平臺化為主線,數據智能應用為基礎的雙輪驅動模式。
“在推進工業互聯網落地的過程中,平臺和應用這兩類能力是必須具備的。”時博士形象地稱之為“既要識大體,也要知小節。”從橫向集成的角度,制造企業需要通過平臺去連接人、機、物等各類工業要素,獲取各種設備實時數據和生產過程數據,再深入結合行業的機理模型,輔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分析,構建生產指標的優化能力,實現反饋控制和實時決策能力,進而優化生產制造過程。時博士表示,平臺能夠方便的定義各類模型,幫助企業實現整體化、全局化的應用。企業基于平臺可以實現規范的數據開發應用,實現各種生產指標的統一管理和實時計算。從垂直應用的角度,以數據為基礎形成的智能應用是工業互聯網的主要內容,是實現工業互聯網價值的最終輸出,工業應用通過封裝工業知識和經驗,可以顯著提高智能制造水平。
沿著平臺化和行業深度智能化的方向,寄云科技采用平臺+數據智能應用的雙輪驅動模式,加快寄云NeuSeer平臺上標準產品累積,開發了包括工業網關、邊緣智能一體機、時序數據庫、MPP數據庫、工業數據管理和數字孿生開發平臺、工業數據分析和建模平臺等多個標準化產品,為企業提供方便的異構數據接入和融合、大數據處理與智能化分析,以及低代碼的開發工具簡化和加速工業應用的開發與迭代。例如為企業提供標準的可視化開發及應用框架、微服務開發環境、數據對象開發工具以及無代碼開發工具,實現全工作流的可視化、零代碼建模。
寄云NeuSeer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
通過研發先進的應用開發工具,寄云科技構建了一系列基于數據的智能應用,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類:
一是預測性維護,針對大型高附加值裝備,提供振動分析、狀態監測、實時報警、故障預測與診斷、健康檔案管理能力。例如寄云科技同國內油氣裝備廠商寶石機械深度合作,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包括鉆機、壓裂車等價值數千萬的特種裝備的預測性維護上,通過實時采集裝備的運行數據,結合現場的作業和維護記錄,幫助寶石機械實現了對油氣裝備的遠程智能實時監控,在避免關鍵故障、降低故障排查和修復時間等方面實現了大幅度提升,不僅使得客戶滿意度更高,降低了每年數百萬的維護成本,也大幅縮減了工程師現場支持的維護費用支出。
二是針對連續、離散行業,寄云科技通過整合MES、ERP以及底層CNC等系統的數據,進行數據的實時分析,幫助企業改善設備運行效率,提升OEE等生產指標。例如在汽車零配件行業,寄云科技與麥格納格特拉克針對生產設備運行效率的優化展開合作,通過采集設備實時的狀態數據,結合ERP和MES的工藝數據,實現秒級生產指標(OEE/JPH/MTTR/MTBF)的實時計算,再通過精益管理實現過程管控。
三是針對流程類企業,實現生產管理優化,滿足生產調度、實時組態、實時生產工藝分析與可視化、能效管理等需要。例如,在幫助某省級能源集團公司實現安全生產管理時,寄云科技參與建設了“安全生產智慧管控平臺”,通過實時對DCS生產數據的采集與分析,實現了集團整體生產經營情況的集中展示分析,打造集團一體化監控、一站式輔助決策分析的信息窗口,滿足了集團公司對日常安全生產調度管理、生產調度決策分析、應急事故處理、應急救援等需要。
在平臺+數據智能應用的雙輪驅動下,如今,寄云科技已經廣泛服務于包括中國電科、中國電子、富士康、北方華創、中石油、中海油、國網、大唐、中車、中鐵、麥格納等在內的世界五百強和行業頭部客戶,積累了豐富的高端制造行業經驗與樣板工程,對于拓展行業內其他客戶起到了非常有利的示范效應。時博士強調,“未來,寄云科技將在上述三大類智能應用的基礎上深耕制造場景,朝著小型化、輕量級的方向發展,使行業智能應用功能更加專一。”
持續創新,翻開寄云科技未來新篇章
2020年,工業互聯網融資數量和規模再創新高。據計世研究院數據統計,2020年工業互聯網領域共發生了135宗融資活動,是2019年的3倍,融資總額超過200億人民幣。這其中就包括了電科研投基金對于寄云科技的C輪近億元投資。
“資本的力量是強大的,但工業互聯網服務商不可能僅依靠投資和燒錢就發展壯大”。 時博士表示,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多元但零散,難以通過統一的方式滿足不同客戶的獨特需求,這也導致了不可能如同互聯網經濟一樣通過融資燒錢快速擴大市場,然后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實現盈利。在時博士看來,融資只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催化劑。2018年和2019年,寄云科技完成了B輪和B+輪融資。本次獲得電科研投基金的投資,將有助于寄云科技與中國電科在技術、產品、服務、市場等方面展開合作,合力創新工業互聯網生態。
“不謀萬世者,不足謀一時;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隅。”作為較早進入工業互聯網賽道的寄云科技,時博士坦言,前期也走過一些彎路。“作為一家技術型公司,寄云科技必須回歸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設。這也是寄云科技秉承不斷學習的工程師文化和堅持IT/OT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原因。”如今,寄云科技的團隊成員既有來自于國外領先工業互聯網供應商,也有來自國內傳統制造業巨頭,以及IT領域的人才,專業背景涵蓋工業自動化、核心工業軟件、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方面。
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是數據,應用落地的基礎是行業機理和知識沉淀。伴隨著工業互聯網市場的不斷成熟與發展,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場景化的智能應用脫穎而出。“對于寄云科技而言,也將繼續強化以數據智能為中心的平臺產品能力,與客戶和行業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更多基于數據的智能化應用,更好的幫助制造企業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。”時博士如是說。
后記
行穩致遠,進而有為。在國內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新階段,寄云科技平臺+數據智能應用的優勢與特色也日漸鮮明。對于寄云科技而言,收獲多輪融資只是起點,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才是最終目標。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時培昕博士深知這兩點之間的距離。眼下要做的,就是沉下心來把自己擅長的東西做好,一步一個腳印,讓工業互聯網為制造企業帶來可衡量的、顯著的價值。